荒田、鐵路、小餐館:從分糧食到分流水的奇妙演進
张高波
滴灌通澳交所行行政總裁
2025年3月
在漫長的經濟發展長河中,投資與收益分配模式,隨著時代變遷,一直在不斷演化。讓我們跟隨三個小故事,一起走進歷史。
一、荒田:千年前的“收入分成”契約
很久很久以前,在一個寧靜的小村莊,村西頭的王老漢守著自家的三畝薄田,滿心憂愁。兒子不幸病故,老兩口年事已高,連鋤頭都快掄不動了。而村東頭的老趙家,情況卻截然不同。家中七個壯勞力擠在巴掌大的田裡辛勤勞作,可收穫的糧食,總是填不飽一家人的肚子。
那年立春,兩家人圍坐在曬穀場的石磨旁,簽下一份契約:王老漢出地,老趙家出人力、種子、肥料。等到秋收時,收穫的糧食對半分成。在鄉里鄉親眼裡,收成多少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產出各拿一半,每個人都能瞧見,壓根兒不會有人動歪心眼。

二、鐵路:工業時代的股份與利潤
時光流轉,歷史的車輪來到了1862年。這一年,美國總統林肯簽署了《太平洋鐵路法案》,西部鐵路建設再度加速。然而,修建鐵路所需的資金數額巨大,遠遠超出個人或少數團體的承受能力。怎麼辦呢?設立股份有限公司,向社會發行股份籌集資金。
可新的問題又來了。這麼多人出錢做股東,彼此互不相識,怎麼確保大家的知情權呢?怎麼確保管理層不亂來呢?
於是,大家決定聘請職業審計師、律師,給大家定期出報告。同時,要求公司建立完整的治理結構,把責權利說清楚。政府作為監管者,起到的作用也越來越大。
鐵路股份公司的資金是大家出的,利益怎麼分配呢?答案是分利潤。利潤數額如何確認呢?由專業機構出報告。如何確保利潤能夠分配到位呢?靠一系列制度安排。投資者想套現怎麼辦呢?到股票交易所掛牌交易。這一系列創舉,極大促進了資本流動,為大工業發展,注入了強大動力。毫不誇張地說,沒有股份有限公司,就不會有今天的工業文明。

鐵路股份公司的資金是大家出的,利益怎麼分配呢?答案是分利潤。利潤數額如何確認呢?由專業機構出報告。如何確保利潤能夠分配到位呢?靠一系列制度安排。投資者想套現怎麼辦呢?到股票交易所掛牌交易。這一系列創舉,極大促進了資本流動,為大工業發展,注入了強大動力。毫不誇張地說,沒有股份有限公司,就不會有今天的工業文明。

三、小餐館:數字時代“收入分成”的新生
時光如梭,又過了160年,時間來到2022年。在上海靜安區的弄堂裡,小李經營著一家專賣餛飩的小餐館。小李緊跟時代步伐,善於運用新技術,將整個餐館進行了全面數字化升級。從客戶私域流量管理,到點菜、買單、後廚、採購等各個環節,都實現了數字化操作。在數字化系統的助力下,小店運營得井井有條,各項資料一目了然。顧客在這裡感受到了周到細緻、專業高效的服務,餐館生意十分紅火。

隨著生意越來越好,小李心中有了新的想法——再開一家新店。經過仔細核算,開新店大約需要100萬元資金,用於裝修、購買設備、備貨以及交付定金等。然而,小李自己最多只能拿出50萬元,還差50萬元的資金缺口,這可讓他犯了難。
一開始,小李想到向親朋好友借錢。但他心裡顧慮重重,畢竟熟人之間做生意,很多事情容易攪在一起,擔心將來萬一出現糾紛,不僅會影響生意,還可能破壞彼此的關係,那就麻煩大了。無奈之下,他只能把目光投向陌生人。
他先去銀行嘗試貸款。以餐飲小公司的名義申請借款,可由於沒有合適的抵押品,銀行拒絕了他。小李又想以個人身份借款,可太太卻堅決反對,擔心一旦生意失敗,他們就不得不賣房子來還債,實在是得不償失。
接著,小李又把希望寄託在風險投資(VC)上,希望能吸引VC入股。但現實卻很殘酷,在VC眼中,小李的餐館規模太小,而且從目前的情況來看,短期內也看不到迅速做大並上市的可能性,因此VC也拒絕了他的請求。
就在小李感到絕望的時候,他聽說了一種全新的融資方式——“收入分成”。這種方式很特別,雙方只需簽訂一份合約,投資者將資金投入門店,但並不佔有股份。在未來,門店只需把收入的一部分分給投資者即可。如果門店收入高,投資者就能分得更多;要是門店收入低,投資者分到的錢也會相應減少。而且,如果生意不幸失敗了,投資者需要自行承擔風險,無權要求小李還錢。

小李對此感到十分好奇,他忍不住問投資者:“你們為什麼會相信我呢?”投資者給出的答案讓他恍然大悟:原來是數字化幫了大忙。小李的餐館資料透明,所有資料都接入了系統,收入多少一目了然。並且,現在絕大多數的收入都是通過電子支付完成的,只要將帳戶進行關聯,資金就不會出現問題。靠著數字手段,陌生人之間建立起了信任。小李又疑惑地問:“那為什麼不分利潤呢?”投資者笑著回答:“算利潤太麻煩了,要把利潤核算清楚,得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,實在是不值當。直接按收入分成,簡單又方便。成本控制得好不好,那是你的事,控制得越好,你賺得也就越多。”
四、奇幻的演進:“收入分成”又回到了“收入分成”
千年前農戶合作耕種,有人出地,有人出力,大家分的是收入,不過那時的收入不是金錢,而是實物—糧食。
工業時代,需要集資辦大事,股份公司出現了,投資者分的是利潤。同時也可以把未來的利潤折現,在股票市場上交易。但股份融資也有一個問題,只有大公司才能負擔相應的資訊和治理成本,絕大多數公司,是踏不進股票市場大門的。
如今,數字時代來了。小生意的資訊透明了,現金可控了,無需專業審計師和複雜的治理結構,同樣可以在陌生人之間建立信任。千年前的收入分成合作模式,在數位時代,又奇跡般地獲得了新生。
時代在變,合作者投入的資源在變,分配利益的方式也在變。從千年前“眼見為實”的“收入分成”,到如今“資料為憑”的“收入分成”,表面看起來是個循環,但合作者的距離,卻悄然從小村莊,走到了全世界。
